作者簡介: 伯特蘭·亞瑟·威廉·羅素(1872~1970),英國哲學家、數學家、邏輯學家、歷史學家、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,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、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,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、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。他與懷特海合著的《數學原理》對邏輯學、數學、集合論、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。主要作品有《數學原理》、《哲學問題》、《教育與社會秩序》、《婚姻與道德》等。1950年,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以表彰其“多樣且重要的作品,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”。
作品目錄 |
《婚姻與道德》 在表明某個社會所具有的特征的時候,不論這個社會是古代的或現代的,總要求助於兩個極其重要而又相互關聯的要素:一個是經濟的制度,另一個是家庭的制度。現代有兩派極有影響力的思想,一派認為萬事皆起源於經濟,另一派則主張萬事均發端於家庭或性。前一派以馬克思為代表,後一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。我本人不附和任何一派,因為經濟與性二者間的彼此關聯,從因果關系來考察,似乎並不能表明一方明顯優於另一方。 |
《幸福之路》 羅素認為,現代人過度強調競爭,認為“成功只能成為造成幸福的一分子,倘使犧牲了一切其余的分子而去贏取這一分子,代價就太高了”。羅素提倡一種有節制的生活,“興奮過度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盡的生活,它需要不斷加強的刺激來是你震動,到後來這震動竟被認為娛樂的主要部分......所以,忍受煩悶的能耐,對於幸福生活是必要的”。他認為嫉妒是完全不可取的,“一個智慧之士不會因為別人擁有別的東西,而對自己有的東西不感興趣”。對於恐懼,也是完全不可取的,“恐懼是一種禍害,也因其使人偏於自我集中”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