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何以笙簫默》小說在線閱讀 顧漫作品集
年少時關註所有暢銷書,所以除開郭敬明外,明曉溪也在選擇範圍內。
當時明曉溪推薦顧漫的時候,大概是這麼說的:
顧漫碼字速度慢得像龜爬BLABLA但是寫文無論是文筆還是情節都無可挑剔BLABLABLA《何以笙簫默》多麼的打動人心BLABLABLA……嗯,差不多是這樣。
雖然對能被明曉溪評價為「文筆好的人」的文筆很持懷疑態度,但她把《何以》誇得像十年難得一遇的好書,多少還是引起了我的好奇。
在這裏先鋪墊一下,這本書我看了兩遍。
再鋪墊一下,《何以》這本書被我所有高逼格(其實是傲嬌)的朋友們打到瑪麗蘇一列,一邊看新劇播出一邊吐槽劇情「根本不可能好不好!」,我混在他們中間,同樣也是一邊吐槽劇組硬拗智商的地方,但卻又一邊很想看下去。
——是源於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嗎?
嚴格來講,顧漫的文筆真的一般,只比明曉溪好那麼些許。這本書情節籠統一算,也好像沒多麼復雜,甚至沒多麼地不落俗套。想看言情,女作家們寫得好又不俗的太多了。
所以,當作一個文學作品來評判時,《何以》這本書,並沒有令人驚喜到足以去談「喜愛」的地步的。
不出色。是我第一遍看完這本書時的直觀印象。
大概兩三年之後,我又想起了這本書。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身為閱讀者的我,的個人狀態的改變。
我從前看書毫無代入感,置身事外看故事和文筆,小說基本不看第二遍。
不知從什麼時候起,我開始需要書籍給我一些情感反饋,讓我去相信有些東西是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。
這種感覺大概是和「信仰」一樣,出生時對世界無所畏懼,可越往後活越迷茫的時候,就會覺得人得信點什麼,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力量,繼續熬下去。
所以當時在看完的一遍的兩三年後,我總覺得何以琛那句「而我不想將就」在腦海裏來回蕩漾。懷疑的時候要找給自己找理由去堅定信仰。大概懷抱這種初衷,我重新翻出這本書看了第二遍。
第二遍和第一遍又何不同?
直到第二遍看,我看見的才是人物感情而不是劇情。
一個真的用情至深的人會怎麼想、怎麼做、怎麼說話,我想顧漫給出了我們答案。
錢包裏除了錢只有她的證件照,背面是「My sunshine」。
想要去美國找她,國內碰到她後第一時間取消了會簽。去美國單純就是為了去找她而已。
找她要照片,卻嘴硬「提醒自己那段愚蠢的過去」。
……
——他記得她說過的話,記得由一個手寫的名字所引發的回憶碎片,記得他們初識的對白,記得自己因她而起的所有改變。
我始終覺得,一個人愛著另外一個人時,愛到最深,也不過是記住關於那個人的一切了。
我們每一個人其實並無特別,但能以這樣的方式活在一個人的心裏,被一個人努力地想要去了解、去記住、去珍惜,實在是一件值得與「奇跡」相提並論的事。
「愛情」 本身,就是發生在我們平凡人身上的小奇跡啊。
而我對這本書的所有喜愛,也正是源於何以琛的所有「記得」。
雖說重逢後的許多壓抑克制,冷言相向,死要面子嘴硬的程度不亞於《說謊》中唱的「角落那窗口,聞得到玫瑰花香,被你一說是有些印象」,但也感謝顧漫能將這份因深情而起的「別扭」寫得絲絲入扣,苦澀之余卻也逐漸讀懂何以琛曾經的絕望與堅定。
我們因為愛情說謊,是否也是因為不想為愛情所傷?
與愛情共存著的自尊心、驕傲、自我、安全感,都在提醒著我們,在我們知道即將失去愛情時,我們還要靠剩下的「它們」而活。
因為我們不知道,什麼時候會失去愛情啊。
——如果能不失去愛,就好了。
這大抵,也是何以琛「認輸」的原因。
對相愛過的人而言,人生說白了,剩下的不過是有關「他」或「她」的細節。
經過許多年,時間改變,世事境遷,我們連「過去的自己」都無從證明是否存在,卻還有愛人心裏,存活著當初那個完好的我們。
如果無法「認輸」換得愛情回來,起碼對愛人的「記得」,永遠心存感激。 |